基本描述 | 作品简介:以亲历者的视角和旁白者的叙述,讲述西南联大南下迁校只为求一张平静书桌的艰辛过程,以及到昆明后联大师生经历种种艰难困苦,依旧践行刚毅坚卓的故事。散文内容:A:我做了一个梦,教室内朗朗书声,窗外却战火纷飞。一群穿着黑白校服的青年,行走在街道上,穿梭在警报中,手里紧抱着书本,出校门,过铁道,爬上山野。突然,炸弹在我眼前砰的一声轰响,硝烟散后,满目疮痍,书本纸张,散落一地。B: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开大学惨遭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继被占。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A:日军要求清华大学将教材改成日语,全校师生宁死不屈,中华民族的儿女,决不做日本豺狼的舔狗。闻一多先生振臂疾呼:中国不是法兰西,在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B:于是,在战火中,三校决定迁往湖南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可是从北平到长沙,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A:日寇在北平设置关卡,严查带有校服和书本的人,我们只能放弃一部分书籍和教学仪器设备,伪装成工人、医生、车夫,经过重重盘查才得以走出北平。B: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但课桌未稳,人员未齐,长沙的天空就响起了空袭警报。淞沪会战失败,上海沦陷,南京陷落。日军进逼武汉,长沙立成危卵。A:为保住文化血脉,我们再次迁校,兵分三路,水陆兼行前往昆明。其中两路分别坐船坐车先到越南,走滇越铁路抵昆。我跟随的“湘黔滇旅行团”,山路崎岖全靠步行,336名师生边走边学、一路体查民情,把旅途当作移动的课堂,68天、3500里长途跋涉,终于在1938年4月28日抵达昆明。B:这场历尽困苦的文人长征被视作浪漫而务实的旅程,让我们看到了“南迁流难之苦辛”,也看到了心中“不屈之壮志”。A: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成为联大践行的校训。我们的教室是铁皮房顶、泥巴墙、纸糊的窗户透心凉;学生宿舍是40个人一间的茅草房。即使环境如此艰苦,我们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学环境,因为这里可以暂且容得下一张宁静的书桌。B:那个年代的学生,不仅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还要肩负起民族的希望。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白天刻苦学习,晚上则为抗战事业奔走。每一名师生都深知肩上的使命与责任:用知识救国、用科技武装中国。B:简陋的教室、住所,在一次次轰炸中,毀了建,建了又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