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描述 | 闽南传统戏曲主要包括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三个戏种均于 2028 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南戏的剧目和音乐;高甲戏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较大影响;歌仔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福建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等闽南民间曲艺歌舞传入台湾,发展成民间迎神赛会节日的演唱形式——歌仔阵,后又在后续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下,经过糅合吸收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因其前身是“歌仔阵”,故称“歌仔戏”。这三种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其中一项以折子戏传习为重点。在戏曲中,折子戏是全本戏中有独特艺术价值、可以独立演出的一部分,折子戏的发掘、整理、演出,是一个剧种正常发展的基础工程。该系列通过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传统折子戏目整理与记录,将大力推进传统戏曲非遗项目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