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描述 |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写于1798年,当时作曲家27岁,将其献给了他的朋友卡尔·冯·利希诺夫斯基亲王。罗曼·罗兰称在 《悲怆奏鸣曲》中看到了“真正富有感情的戏剧场面的贝多芬式对话”。贝多芬在这里选择了C小调,C小调是悲剧性的、深情的音乐的完美载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用到了C小调,肖邦《“革命”练习曲》也是C小调。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第一乐章 庄板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形式,以一个缓慢的引子主题开始,这一引子也成为整个乐章的重心。开始的几个小节已经对整个音乐形象进行了概括,强烈的对比,宏伟的发展,具有非凡表现力的音调,成为贝多芬最具深刻性和逻辑强度的思维杰作。在尾声中,又响起了引子的主导动机,仿佛来自往昔,好像在回忆。最后,以典型贝多芬式的信念和刚毅结束,好像在诉说“我活着,体验着并斗争着”。第二乐章 如歌的柔板如果说第一乐章贝多芬高超地将内在感情和外在背景融合于暴风雨般、戏剧性的心境和感情中,进入第二乐章,这一融合则又加入了安静和真挚的感情。这二乐章“如歌的柔板”以极强的表现力,成为整个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众多慢乐章的代表。著名的抒情主题在降A大调上演奏了三次,中间穿插着两个转调部分。这一乐章是简单的回旋曲式,而不是通常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 回旋曲,快板第三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个将回旋曲式的特点和戏剧性有机结合的终曲,作为回旋曲得到充分地展开,音乐具有戏剧性、坚定的意志。精致优美的田园特定性又与第一乐章的激情形成对比,贝多芬在天空的掩护下,在森林和田野中寻找着生活暴风雨的避难所。尾声以刚毅的音调展现了贝多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继续进行精神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