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RC申报平台 [ 登录 / 注册 ]

录音制品: 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 No.2 贝多芬 ISRC:CN-E04-21-00230 表演者:吴牧野


认领ISRC证书 版权持有人
节目名称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 No.2 贝多芬
语种中文
时长1009秒
登记者上海声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者吴牧野
表演者吴牧野
ISRC编码CN-E04-21-00230
基本描述《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No.2创作于1801年,1802年出版,贝多芬将其献给他的学生朱丽叶·圭恰尔迪伯爵小姐。诗人柳德维克·莱尔什塔勃将第一乐章比做琉森湖上的月色,“月光”由此得名。贝多芬给这首奏鸣曲标记为“类似幻想曲的奏鸣曲”(Quasi una fantasia),可能由于这首奏鸣曲并未遵循古典奏鸣曲快-慢-(快)-快的速度布局,而是将快速乐章放到了最后。《“月光”奏鸣曲》源于贝多芬与朱丽叶·圭恰尔迪伯爵小姐之间的爱情,这大概是贝多芬第一次真正的爱情冲动,但随之而来的是深沉的绝望一也正是在1802年,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言》,饱含着失去听觉和失恋交织的痛苦。第一乐章 持续的柔板第一乐章,升C小调,用一种改动过的奏鸣曲式-快板写作,以右手八度以及左手三连音音型开头。这一乐章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感情,被柏辽兹称为“难以用人类语言表达的诗意”。有宁静的沉思,有悲哀,有光明信念的时刻,有伤心的疑虑,有克制住的冲动,有沉重的预感,贝多芬天才地把所有这一切都凝聚在集中沉思的范围内。在各种深刻、严峻感情的开端,它期待着、担忧着,在感受胜过精神的支配下,不安地注视着自己的丰富感情。这也是作曲家对自己的自白,激动地思索着如何是好……第二乐章 小快板第二乐章是一个相对传统的有一个中段的谐谑曲,谐谑曲的第一部分没有被重复。贝多芬在这一小快板中创造了少见的活生生的形象,具有轻佻的美丽,一种亲切感与漫不尽心的俏皮结合。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像是“两侧深谷间的一朵小花”,正如李斯特所说,第二乐章作为音乐发展阶段中的一环,完成从慢速、沉思的第一乐章到暴风雨般的终曲的过渡。第三乐章 激动的急板暴风骤雨般的第三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是三个乐章中最“重”的一个,反映了贝多芬在第三乐章上的试验一一即把最重要的乐章置于奏鸣曲的最后。汹涌的琶音浪潮,浪峰高点上有力的重音,这样的幅度在贝多芬之前的奏鸣曲中无法找到。终曲形象构思在于感情和意志的巨大搏斗,内心无法控制的激情的强烈震荡,既没有第一乐章兴奋、不安的幻想性,也没有第二乐章幻觉般的痕迹,但激情和苦难以前所未有的全部力量渗透到内心。

备注:样本文件在线上传

返回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