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描述 | 《蝴蝶》(op.2)是舒曼在作曲方面的试笔之作,作于1829-1831年,时年作者虽年仅20上下,但出手不凡,作品显示出年轻作曲家出众的才华,并一举成名。由12首小品组成的套曲《蝴蝶》,据作曲家自己说是读了德国作家冉??保尔的小说《少年气盛》中描绘化妆舞会的场面,激发出灵感而作。作者认为他创作的12首舞曲就像自由飞翔的一群蝴蝶,故名。这些舞曲,有急有缓,有的热烈,有的抒情,五色缤纷,各有对比。12 首小曲都有各自的小标题:1.化装舞会;2.巴尔特(小说中的青年名,是个梦想家);3.布尔特(小说中巴尔特的兄弟,是个行动家);4.)假面;5. 维娜(小说中两个兄弟所爱慕的少女);6.布尔特之舞;7.交换假面;8.承认;9.愤怒;10.卸妆;11.波兰舞曲;12.终曲与散场。通过这些小标题也许可以唤起某些小说中各色人物与故事的联想。全曲最后一首的结尾很有趣:在欢腾的舞曲旋律的上方,有一强奏的a音依次奏出六次,描摹时钟敲响六点,天色已明,随后圆舞曲的节奏音型渐弱渐慢,归于平静,象征通宵达旦的狂欢已经结束,曲终人散。 |